想要買房不踩雷,你需要「房產剎價學」
2025-09-16
編按:想要既安全又聰明地買到房,靠的不是一味壓低房價,而是從談判策略到法律結構的全方位思惟。唯有結合價格談判與契約保障,才能真正守住交易成果,避免落入房地產常見陷阱。買房前,你準備好當個會剎價的掌局者了嗎?
當談判大叔陳侯勳邀請我,出席9月30日《房產剎價學》台北劇場首映會、與《郝聲音》主持人郝旭烈共同對談時,我心裡就清楚:這場知識交流,不只是要談「如何把房價壓到最低」,更要談「如何讓談下來的價格能真正落實,並守得住」。
因為在房地產市場裡,價格是第一關,但不是唯一關。沒有價格談判,交易根本無法開始;但若缺乏法律與契約的保障,再漂亮的價格,也可能在風險中化為烏有。
為什麼需要「剎價學」?
「剎價」的核心不只是壓低數字,而是找出價值縫隙,讓買賣雙方在不同立場下,找到最好的平衡。
.對買方:價格確實關鍵,但更要檢視銀行放貸條件與資金結構,否則可能贏在價格,卻輸在貸款。
.對賣方:價格能帶來快速成交,但若忽略法律程序與履約設計,可能成交了,卻收不到款。
.對初學者:學會結構設計與風險分散,即使沒有大筆資金,也能進場「玩對局」,而不是永遠在場外觀望。談判大叔的《房產剎價學》點出:沒有價格優勢,市場寸步難行;但沒有結構設計與法律保護,價格優勢也可能一夕反轉。
律師眼中的房產陷阱
在我的實務經驗中,房價爭議常只是表面,更深的問題來自契約漏洞:
.定金與違約責任模糊:一旦履約時點及條件約定不清,雙方可能陷入多年訴訟。
.隱藏瑕疵與產權風險:漏水、違建、產權不清,沒有「瑕疵擔保」條款,買方多半求償無門。
.貸款斷頭風險:利率上升或政策收緊,導致過不了戶,價格再便宜也無法守住。
政策風險:從泰國經驗看台灣
泰國近期房市被形容為「百年最糟」,銀行預期房貸成長將首度轉負。這提醒我們:
.價格下跌不代表風險消失,反而可能因銀行收緊放貸而更難成交。
.市場出現兩極化:便宜物件乏人問津,核心地段反而相對穩健。
.房貸緊縮,才是壓垮買賣的關鍵變數。
因此,台灣的買賣雙方更需要:
.在契約中加入「貸款失敗或政策變動」的解約條款。
.設計風險分攤機制,避免單方承擔。
.在「價格」之外,也要看到「結構」與「制度」的變化。
「談判×法律」的雙重專業
真正高明的「剎價」,不是忽視價格,而是把價格談到最合理位置,再用法律把成果鎖住:
.談判:找到底線、爭取空間。
.法律:確保結果能兌現,避免價格成為一場空話。
我常提醒客戶:價格是戰果,法律是護城河。缺一不可。
房地產,不只是資產,更是人生的根基。所謂的「剎價學」,不只是追求便宜,更是一次綜合性的功課:
.談判,決定你能進場的價格。
.結構,決定你能走多遠。
.法律,決定你能守多久。
學會剎價,不只是為了多省一筆錢,而是為了在這個充滿風險與機會的市場裡,真正守護自己與家人,也在未來的每一次交易裡,做那個最有力的掌局者。
剎價,不是低價的遊戲,而是智慧的勝利。
(作者為群景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總裁律師、財團法人台灣尤努斯基金會董事長)
資料來源: 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1243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