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第八屆人工智慧與法律國際學術研討會「AI時代下的產業鏈重構與法治政策」 六國專家同台剖析AI法治與產業布局11/8臺北揭開全球治理競逐新篇章
非凡新聞

▲「2025第八屆人工智慧與法律國際學術研討會」,於11月8日(星期六)在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行。(圖/非凡新聞)
由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年度盛會—「2025第八屆人工智慧與法律國際學術研討會」,於11月8日(星期六)在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盛大舉行。本屆以「AI時代下的產業鏈重構與法治政策」為主題,聚焦在科技競逐與地緣政治緊張背景下,AI對全球產業鏈、經貿秩序與法治架構所帶來的深層挑戰。
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董事長朱兆民表示:「本次會議聚焦四大主題:『AI基本法、AI治理與全球產業政策趨勢』、『AI數位主權的建構與法治』、『AI賦能供應鏈治理與驅動經貿成長』、以及『AI應用的法律問題』。本屆邀集來自美國、法國、日本、韓國、新加坡與台灣的國際法學者與政策專家,共同深入探討AI科技發展下的法治挑戰與產業布局,期為台灣未來AI法治與產業政策發展提供具體建言。我們希望透過國際連結與跨域對話,讓台灣成為能被世界看見的AI法治願景。
AI產業鏈×法治治理 四大核心議題一次掌握
台灣正處於AI時代的產業轉型關鍵期,面臨供應鏈赴美製造與核心技術保護的雙重挑戰,如何推動AI基本法立法、強化AI主權架構、促進台美產業聚落合作,並同時防止關鍵技術外流,將是決定台灣能否在全球產業重組中掌握主導權的關鍵課題。
與會的台灣產官學專家包括(順序以姓名筆畫排列):何之行副研究員(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)、林信一常務董事兼智慧醫療組召集人(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/星醫超預防醫學平台董事長)、蔡明誠講座教授(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)、翁紹仁理事長(醫療系統聯盟/東海大學跨域創新學院院長)、宿文堂資深副總經理暨法務長(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)、許兆慶 所長(眾博法律事務所)、許永真院長(長庚大學智慧運算學院)、許毓仁資深研究員(華府哈德遜研究院/前立法委員)、郝鳳鳴院長(實踐大學法學院)、楊定亞 教務長(東海大學)、蕭淑芬院長(東海大學法律學院)、蔡宜家副研究員(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)、蔡慧玲董事長(台灣尤努斯基金會/群景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所長)及廖偉翔資深律師(鴻海法務總處主管)等。
AI基本法與全球治理趨勢
美國史丹佛大學法學院NathanielPersily教授、法國洛林大學FlorenceG’sell教授、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院後藤元教授、韓國慶南大學安正彬教授、新加坡國立大學陳維曾副教授,以及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執行長、實踐大學講座教授張麗卿,分別從各國視角剖析最新AI法規與治理方向。
各國專家普遍認為AI發展潛藏失控風險,對監管的必要性已有共識,但監管方式與強度因國而異。多位學者指出,台灣版AI基本法的制定,將可作為全球推動AI法治規範的重要參考典範。
AI數位主權的建構與法治
此場次由雲林科技大學楊智傑教授、台灣大學黃種甲助理教授、清華大學王道維教授分別從著作權合理使用界線、刑法適用範圍及大模型資料使用爭議等角度,探討台灣在建構AI主權體系時需克服的法律障礙與政策方向,並提出具體且具前瞻性的建議。
AI賦能供應鏈治理與經貿競爭力
高雄大學吳志宏教授(人工智慧研究中心主任)、東吳大學余啟民副教授、華府哈德遜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許毓仁、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研究員朱宸佐等專家聚焦於「經濟安全」與「科技韌性」下的產業戰略。
朱宸佐指出,面對「美國製造」趨勢,台灣應以「共製+保護」雙軌並行:在共製面,應建立與美國聯邦、州政府及台灣產業工會的三層溝通架構,推動產業園區合作;在保護面,須重新檢視關鍵技術保護清單,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分層防護體系,避免產業被掏空。透過「共製+保護」雙軌體系,將「MadeinTaiwan」升級為「MadewithTaiwan」,鞏固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角色。
AI應用的人權與倫理新挑戰
政治大學劉宏恩副教授(生醫倫理與醫事法律研究中心主任)、陽明交通大學孫介然助理教授、實踐大學李睿祥助理教授(基金會副秘書長)分別就AI醫療倫理、心智危害與刑事監控三大面向,探討生成式AI帶來的倫理與法治挑戰,並以比較法觀點分析人權保障的新課題。
展望未來
財團法人人工智慧法律國際研究基金會執行長張麗卿表示:「自2019年成立以來,基金會持續推動台灣AI法治與政策發展,並於2023年提出《人工智慧基本法》草案,供政府參考。未來將持續舉辦跨領域論壇與研究計畫,邀請國內外專家共同推動台灣AI產業與法治發展,攜手邁向AI強國目標。」
資料來源: https://news.ustv.com.tw/newsdetail/20251106A001018


